睡眠不好怎么办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 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浅聊湿重的中医调理有哪些

2022-07-27 15:28:58

一、内治法

药物调理:

中医调理根据个体差异会辨证论治,选取相应的中药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,一般经典的方是四君子汤调养脾胃而祛湿,有便溏者选用参苓白术汤,有咳嗽咳痰者选用二陈汤,有暑湿重而中暑者选用藿香正气散,有四肢畏寒易腹泻者选用附子理中汤等等,具体可依据淮安老中医医生的诊治为准。

食物调理:

俗话讲三分治疗七分调养,有些中药即是药物,又是食物,起效慢,久服无毒,有益于健康,常见药食同源的有:山药、米仁、赤小豆、茯苓、白扁豆、白萝卜、冬瓜、丝瓜、生姜、陈皮、紫苏、草果等。

一般早晨可服用生姜红糖茶温补脾阳而化湿;平时咳嗽痰多者可选用陈皮、苏叶、款冬花等泡茶;便溏不成形或日多次者可煮山药粥;便秘湿重者可多吃白萝卜;下肢时浮肿者可多吃冬瓜、炒米仁、赤小豆等;湿重而食欲差的可选用扁豆、六神曲等;湿重全身乏力时困倦者可用藿香、佩兰、草果等改善睡眠,方法多种多样,具体应人而宜,为便于实施可就地取材。

改善睡眠

二、外治法

按摩法:局部按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,不过同锻炼一样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好的效果。简便的方法有。

腹部按摩法:在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,仰卧在床上,双手掌重叠,放在肚脐部位.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50次,直到腹部觉得发热为止。

腿部按摩法:小腿上集中了消化系统和水代谢经络,像肝脾肾经的足三阴在小腿内侧,胆胃膀胱经的足三阳在小腿外侧,而著明的健脾胃明星穴--“足三里”就在膝盖下方。所以每日双手将小腿上下按摩5分钟,揉揉小腿上的这些穴位,都可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。

三、灸法

艾灸法:就是借助艾草燃烧时发出的药力和温热刺激,来熏灼特定的穴位,以达到补气助阳、温经通络、治病防病、抗衰延年之目的。

《孟子》中曾载:“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。”孔子也说过“无病自灸”的话,可见艾灸这种保健法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存在了。

隔物灸:指施用灸法时,将艾炷或艾条放置在姜片(隔姜灸)、蒜片(隔蒜灸)、食盐末(隔盐灸)或药物制成的薄饼上施灸的方法,又称隔药灸、间接灸。该疗法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《肘后备急方》。隔物灸不仅有艾灸的作用,还兼具所选用药物的治疗作用。

临床中经常选用芳香化湿、温阳通络的药物做成药饼,选取相应部位进行隔物灸,治疗湿重者疗效明显,比如鼻塞清涕者选印堂、腰酸者选命门、痛经者选气海、腹泻脾胃弱者选神阙、局部疼痛酸胀者选阿是穴等,一般见效快者1-2次就会有反应。

拔罐法:

拔罐是以罐为工具,利用燃火、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,使之吸附于体表,造成局部瘀血,以达到活血通络、排湿消肿、祛邪外出作用的疗法。拔罐疗法早在西汉时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就有记载,历史悠久。临床中常采用背部拔罐疗法,对全身泛发湿疹皮炎的患者疗效尤为明显。

祛湿沐浴:

沐浴的药物多为芳香类药物,气味可以无孔不入,香气通过口、鼻、皮毛等孔窍进入我们体内,可以影响五脏的功能,平衡气血,调和脏腑,祛病强身。可防治皮肤感染以及各种皮肤瘙痒,提高皮肤的屏障功能,对某些慢性疾病,如神经衰弱、关节炎、慢性荨麻疹、慢性湿疹等均有一定疗效。经常选用的草药有:藿香、佩兰、艾叶、草果、苍术、山萘、肉桂、白芷等,大水煎煮或放入热水中浸泡,等水温后泡澡沐浴。


近期浏览: